科技动态
Trends
我校团队构建了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控的高通量药筛平台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邓洪平、许莉、葛广波团队与曙光医院曹月龙团队在自然指数刊物ACSNano在线发表题为PolysaccharideNanoadjuvantsEngineeredviaPhenotype-SpecificNanoprobe-AssistedPhenotypicScreenReprogramMacrophageCellFunctionsforCancerandRheumatoidArthritis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借助自主研发的可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炎性表型的多糖纳米探针,构建了首个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控的高通量药筛平台;借助该平台研发了两种中药来源且可有效调控巨噬细胞炎性表型的多糖纳米免疫佐剂,为肿瘤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有效干预策略。巨噬细胞在肿瘤、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何高效发现可有效调控巨噬细胞重编程的候选药物进而用于上述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可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炎性表型的多糖纳米探针(MPSNPr),该纳米探针巧妙地利用了染料分子H-聚集体及GLUT1受体的协同作用
2025-04-02
交叉科学研究院葛广波团队采用人工智能驱动策略设计研发高性能CYP3A4荧光底物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葛广波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mall上在线发表题为FunctionalImagingofCYP3A4atMultipleDimensionsUsinganAI-DrivenHighPerformanceFluorogenicSubstrat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借助人工智能和系综对接双驱动的荧光底物设计策略,设计研发了首个口服可吸收且适于多种生物维度功能成像的CYP3A4特异性荧光底物,实现了CYP3A4多维度功能成像和原位可视化分析。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是人体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其参与约40%临床药物和多种外源物的代谢清除和代谢活化。过去几十年来,复杂生物体系中CYP3A4的活性检测主要依赖其药物底物和生理底物(如睾酮、咪达唑仑等)。CYP3A4药物/生理底物及其氧化产物的定量需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且样品前处理和分析过程相对耗时。相比之下,基于荧光底物的生化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迅速、单位成本低且适于高通量检测等优点。虽然前期葛广波团队与合作者已陆续开发了几种CYP3A4的特异性荧光底物,
2025-03-31
我校市中医临床医学院田建辉教授团队基于“正虚伏毒”理论揭示“伏毒”—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簇化疗耐药新机制
近日,我校市中医临床医学院田建辉教授团队CellularMolecularBiologyLetters在线发表了题为Regulatingchemoresistanceandcancerstemness:theCDH17-YAPpathwayindistinctcellularstatesoflungcancerCTCclust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伏毒”—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簇化疗耐药的新机制。复发转移是制约肺癌整体疗效提高的“卡脖子”难题。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原发肿瘤脱落进入外周循环的肿瘤细胞,是肿瘤转移发生的“种子”,在肺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CTC簇的形成,其转移潜能显著增强,且临床上可检出CTC簇的患者具有更差的生存和预后。田建辉教授团队前期联合复旦大学施奇惠教授成功建立人源肺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系(CTC-TJH-01),基于此细胞系构建了肺癌转移特异性研究平台。本研究对肺癌CTC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CTC-TJH-01细胞簇具有肿瘤休眠、肿瘤干性表型增强、化疗耐药、小鼠体内致瘤性和肿瘤生长能力减弱等特性;CDH17-YAP通路的激活介导了CTC-TJH
2025-03-11
中药学院发现紫苏醛诱导G3BP相变与应激颗粒形成改善帕金森病作用机制
近日,中药学院范圣洁、黄诚课题组联合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原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张玉、浙江师范大学金志刚课题组在AdvancedScience发表了题为PerillaldehydeimprovesParkinson-likedeficitsbytargetingG3BPmediatedstressgranuleassemblyinpreclinicalmodels的研究论文,揭示紫苏醛诱导G3BP相变与应激颗粒形成改善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紫苏醛为紫苏中的天然单环萜类化合物。课题组通过筛选研究发现,紫苏醛能够与应激颗粒(stressgranule)核心蛋白G3BP结合,并诱导其发生液-液相分离,促进应激颗粒的组装。紫苏醛对6-OHDA与MPP+两种神经毒性物质诱导的线虫与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能够抑制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增加小鼠的脑组织中发现应激颗粒的形成,证明了紫苏醛改善帕金森病的作用与应激颗粒密切相关。应用TurboID-MS等技术发现紫苏醛能够增强HDAC6与G3BP1蛋白发生互作,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而保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首次从药理学角度探讨了应激
2025-03-11
通知公告
Notice
管理文件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