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Trends
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团队揭示淫羊藿素靶向PRDX1-MAPK轴改善化疗后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功能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刘三宏研究员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团队,在Engineering期刊在线发表题为“IcaritinImprovestheHematopoiesis-SupportiveFunctionofMSCsviaAPRDX–MAPKAxisAfter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揭示中药活性成分淫羊藿素(Icaritin,ICT)可通过靶向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化疗后造血功能恢复,更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防治提供新候选分子及研究范式,同时从现代分子机制层面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经典理论。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而骨髓作为造血的核心场所,其功能强弱与肾精充盈程度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髓海充盈,造血功能旺盛;肾精亏虚则髓失所养,易致造血功能减退。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造血系统依赖骨髓微环境维持稳态”的认知高度契合:造血干细胞(H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既受细胞内在机制调控,更依赖骨髓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物理接触与旁分泌信号提供的关键支持,而这一过程恰是“肾主骨生髓”理论
2025-08-28
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团队揭示肠道菌Megasphaera促进结直肠癌炎癌转化的机制
近日,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赵玲研究员、国海东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延磊主任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AdvancedScience上发表题为“MegasphaeraElesdeniiDysregulatesColonEpithelialHomeostasis,AggravatesColitis-AssociatedTumorigenesis”的研究成果。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肠道微生态、慢性炎症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慢性炎症是导致“炎癌转化”的病理基础。团队首先从已发表的多组临床队列中发现肠道菌属Megasphaera在炎症性肠病(IBD)及结直肠癌(CRC)中明显富集。随后,通过Megasphaeraelsdenii(M.elsdenii)单菌定植实验发现M.elsdenii能够重塑小鼠结肠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群,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并促进促炎性Th1及Th17细胞分化,加重结肠炎性反应。在机制上,M.elsdenii通过LPS/TLR4/IRF4通路诱导DC细胞成熟。进一步在AOM
2025-08-21
栾鑫/陈红专团队聚焦中药和天然来源抗肿瘤多肽发现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中药和天然来源抗肿瘤多肽不仅是解析肿瘤病理生理机制的关键分子探针,也是新药创制的重要先导分子。近期,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及曙光医院未来健康实验室陈红专教授团队栾鑫研究员、吴也副研究员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聚焦中药及天然来源多肽分子发现和创新应用,系统揭示其在抑制肿瘤免疫逃逸与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并积极探索创新干预策略,近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一、基于多肽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介导膜蛋白与胞外蛋白高效降解新策略CD47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靶点,阻断CD47-SIRPα介导的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但CD47同时在红细胞表面高度表达,导致CD47抗体在临床试验中存在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开发可选择性靶向肿瘤细胞表面CD47,并避免对红细胞产生影响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是一种新型的蛋白降解技术,其可介导胞外或膜蛋白内吞进入溶酶体实现高效降解。团队前期发现由于红细胞缺乏溶酶体,LYTAC技术有望实现对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特异性降解。现有LYTAC合成过程复杂、反应效率低、结构不均一且分子量大。团队设计合成全新多肽LY
2025-07-08
我校团队成功设计开发了光控纳米免疫调节剂提升肿瘤治疗疗效
近日,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邓洪平、许莉、葛广波团队在国际刊物CarbohydratePolymers在线发表题为“Alight-controlleddextrannano-immunomodulatoramplifiesimmunogeniccelldeathforcancer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葡聚糖的光控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纳米免疫调节剂,通过精准控制药物释放过程,显著增强了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策略,但其疗效常受肿瘤免疫微环境(TME)的限制。如何高效诱导肿瘤细胞产生ICD效应,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成为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基于此,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CPT与多糖载体葡聚糖(Dextran)结合,并引入光敏连接子(NB),实现了精准控制喜树碱药释与ICD作用。与传统纳米载体不同,该光控喜树碱多糖纳米免疫调节剂(Dex-NB-CPT)无需自组装成纳米颗粒,在光照下可快速释放药物,避免了药物释放的物理阻碍,显著增强了ICD效应。实
2025-06-19
通知公告
Notice
管理文件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