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

我校系统3项成果获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发布:2024-12-23 浏览次数:10

1214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州召开。我校系统1项成果获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成果获三等奖。


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成果


项目名称:基于“截断逆转”传承创新理论治疗脓毒症的系列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方邦江、张静喆、周爽、姚小青、宋景春、吴建浓、雷鸣、张文、彭伟、梁晓强

项目简介:

脓毒症对人类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直是临床救治的难点和疑点。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热病”范畴,“毒”“瘀”是其关键致病因素,及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截断逆转可有效防治脓毒症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死亡。项目团队自20世纪50年代起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等项目资助下,通过系统总结国内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专家顾伯华、王今达教授治疗脓毒症的学术经验,创新性提出“截断逆转”法防治脓毒症新策略,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重症新冠肺炎等系列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

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型全国性脓毒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在44家医院ICU纳入2322例脓毒症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数据,并随访90天临床结局,探讨脓毒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我国脓毒症防治和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实践依据在全国率先开展脓毒症死亡风险临床综合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训练和验证队列的列线图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年龄越大,INR、乳酸水平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较高,90天死亡风险则越高,为脓毒症死亡预警和临床资源分配提供了实用工具基于“截断逆转”法开展了锦红汤治疗脓毒症、参黄颗粒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等系列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分别从血小板聚集、分泌功能,JNKP38ERK信号分子以及Pam3CSK4信号通路等途径,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和基因、蛋白的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锦红汤(片)、血必净、针刺治疗脓毒症的效应机制,揭示了“截断逆转”法治疗脓毒症的内在物质基础对锦红汤中大血藤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鉴定分离省沽油香堇苷D4-羟基-1-2-硝乙基4-O-6’-O-β-D-木糖基-β-D-葡萄糖苷、香草醇4-O-β-D-葡萄糖苷、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异它乔糖苷、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2-2’-烯丙基23-苯并二氢呋喃-5-甲酸、尿苷、丁香醛和5-羟基-3-甲氧基-2-3’-甲氧基-2-甲酸酯基-5-甲基苯基-苯甲酸甲酯等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血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为大血藤药用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了“截断逆转”法治疗脓毒症的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理论体系。

主编项目相关学术专著12部,国家规划(行业)教材6部,发表代表性论文200余篇,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次数93次,制定专家共识13部,制定国家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2部,获得专利15项(国家级优秀专利1项、省部级优秀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4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研究水平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同步协调发展的中医现代化之路。



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成果


项目名称: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与模型算法在病毒及相关肿瘤诊治中的转化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人:高春芳、王颖、黄晨军、肖潇、房萌、张晓艳、陈世鹏、徐学文、王蒙蒙、黄红恋、贾健安、季君、孙小娟、高致远、周军

项目简介:

针对已知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和适宜的干预措施,达到阻断或降低癌症的发生,是恶性肿瘤一级预防的重要体现。高危病原体感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B病毒为代表的病毒感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致癌相关高危病毒准种特征,对于相关肿瘤的早期预防、个性化防治、相关疫苗研发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团队聚焦肿瘤相关高危病毒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与模型算法在病毒和相关肿瘤临床诊治中的精准应用,自建临床适宜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高危变异、基因分型及多耐药位点等超敏定量检测技术和策略,数据库、知识库的建立和基于超3万例病例的多组学、多维度检测技术融合先进算法的建立、应用和验证充分阐释病毒基因变异在相关炎-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辅助临床高危人群的监测与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的制定,将病毒相关肿瘤的防治关口前移,对于病毒新型疫苗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另外,多组学、多维度实验检验数据的建模性研究,为临床以原发性肝癌为代表的病毒相关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预测、病程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




项目名称:基于“阳亢兼痰瘀”构建防治肥胖高血压心肾损害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符德玉、芦波、桂明泰、周端、周训杰、王佑华、姚磊、李建华、王明珠、陈军、陈晓喆、马玉龙、谢君、刘子贤、李达

项目简介:

项目聚焦肥胖高血压的代谢紊乱和靶器官损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文献报道,发现“阳亢兼痰瘀”是肥胖高血压代谢紊乱和靶器官损伤的关键环节,创新提出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基础上,重视对“标实”的干预。构建活血潜阳祛痰方临床中已使用二十余年,效果显著。在7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资助下,发现该方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压、调节代谢,一定程度逆转心肾靶器官损害。同时构建了相应的动物模型,基于RAAS-胰岛素抵抗-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功能变化与中医“阳亢兼痰瘀”,层层递进,阐明该方的作用机制。项目团队培养了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学生们发表了相关高质量论文并被广泛引用。该方已转化为院内制剂并在临床应用,得到广大病患的认可。项目负责人参与了两部高血压指南的撰写,培养了大批中青年骨干。相关研究成果在三级-二级-社区医疗机构均有推广,已惠及大量肥胖高血压患者。(科技处、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